漢語教學:讓漢字學習既“有用”又“好玩兒”
讓漢字學習既“有用”又“好玩兒”
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(tǒng),不僅是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,還是中國文化的載體。國際中文教學“聽、說、讀、寫”4項技能的培養(yǎng),“寫”是一個重要方面。漢字的“識記”與“書寫”則是“寫”這個技能培養(yǎng)的重要一環(huán)。同時,由于漢字的表意性特點,很多漢語詞匯的語義信息都需要通過漢字來呈現(xiàn)。比如,“既然”為什么表示“動作已經(jīng)完成”?通過分析“既”字,就能得到答案。再比如,辨析“突然”“猛然”“驟然”“忽然”幾個詞,從語言教學視角考察,不如直接通過構詞、語素、字形分析方便、快捷。因此,漢字教學不僅是國際中文教學的重要構成方面,還對相關語音、詞匯、語法等語言要素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。
關于漢字教學,業(yè)界諸多專家學者都進行了有益的思考和討論,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同仁,也從教學實際出發(fā),對海外中文學習者的漢字習得偏誤進行了諸多歸納和總結。無論是漢字的“識記”還是“書寫”,根本問題還在于“字理”。把“字理”解釋清楚,基本就能解決“識”和“記”的問題。
問題的核心在于,怎么進行“字理”的分析和解釋?這就出現(xiàn)了兩條不同的路徑。一條路徑是完全按照漢字的產(chǎn)生、發(fā)展規(guī)律,科學系統(tǒng)地梳理漢字的字理,這是對漢語為母語者進行漢字教學的主要方法。從國際中文教育的視角而言,對教學者和學習者的要求都較高。
另一條路徑是按照漢字學習者(漢語非母語)的母語思維習慣進行漢字教學。這是一條艱難的探索之路。要求教學者充分了解學習者的母語思維規(guī)律和文字書寫特點,站在學習者的立場把“識”“記”和“書寫”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拆分。
關于利用漢字學習者母語思維規(guī)律和文字書寫特點進行漢字“識”“記”教學,已有學者做出了探索。比如,有學者在將漢字基本筆畫與拉丁字母進行比對的基礎上,助力學習者“識認”并“記憶”下漢字關鍵筆畫及筆畫組合。這一方法雖然在學理上還有待進一步討論和研究,但對業(yè)界確有啟發(fā)。
值得關注的是,漢字教學中,如何讓學生識記“形近字”和理解“字與字符”的不同是兩大挑戰(zhàn)。
“形近字”給漢字教學帶來的困擾體現(xiàn)在“識認”和“記憶”上,比如“己、已、巳”“由、田、甲”“厲、歷”等都是比較難區(qū)分的漢字。同時,所含字符相同(或相似)但字符位置關系不同的漢字,也對學習者造成不小的困擾,如“部、陪”“呆、杏”等。
此外,正確區(qū)分“字”與“字符”對漢字教學意義重大。有一些在海外從事中文教學的同仁,為了讓學生盡快記住漢字,往往會使用“俗解漢字”的辦法。比如把“餓”解釋為“我”要“吃飯”(饣),把“渴”解釋為“太陽”(日)很大所以“人”躲在房子里想要喝“水”(氵)。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混淆了“字”與“字符”,以致破壞了字理。就上述例子而言,“我”單獨書寫是一個“字”,但是在“餓”“鵝”“蛾”等字中,“我”并不是一個“字”而是一個參構部件,起到示音作用。
不少海外學習者認為漢字難讀、難認、難寫,但是漢字本身所體現(xiàn)出來的文化性和審美性,也是其受到中文學習者(漢語非母語)認同的重要因素。如何揚長避短,充分利用學習者的母語思維特點,激發(fā)學習者的學習興趣,提高其學習動力,讓漢字學習既“有用”,又“好玩兒”,既是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人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實踐問題,也是所有從事漢字本體研究的學者專家需要思考和解決的理論問題。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,喜歡漢字、熱愛漢字、學習漢字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。(孟德宏 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副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