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中的“衣”

2022-05-02 12:50來源:《華教通訊》

  衣、食、住、行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。“衣”的基本作用是蔽體和御寒。

  “衣”字是個象形字,在甲骨文中上部像衣領(lǐng),下部像衣襟相疊,兩側(cè)的開口處就是衣袖。金文和小篆的形體變化不大。演變到了楷書時,“衣”字才完全失去了衣服的樣子。在古代漢語中,“衣”的意思是“上衣”。中國古代人上身穿有寬大袖子的有襟長衣,下身穿像裙子一樣的“裳”,因?yàn)闈h族是農(nóng)耕民族,這樣的穿著對人們的生產(chǎn)和生活來說很方便。在現(xiàn)代漢語里,“衣”字是上衣與下衣的統(tǒng)稱,可以指所有的衣服。

  服裝的改革是為了適應(yīng)時代的需要,雖然從古至今,衣服的樣式是在不斷變化的,但是在漢字中,表示與衣服或布匹有關(guān)的字里,仍都有一個 “衣”字?!耙隆弊饕夥?,有的放在字的左邊,寫成:“衤”,如 “裙”、“褲”、“襯”、“衫”、“襖”等;有的放在字的下部,仍寫成“衣”,如“裘”、“裳”、“袈”、“裟”等。

  古代的衣服是用什么做成的呢?做衣服的材料有棉、麻,還有絲。

  “絲”是一個象形字,從現(xiàn)代漢字“絲”能看出絲線糾結(jié)在一起的樣子。中國人很早以前就開始種桑樹養(yǎng)蠶,蠶從卵中孵出來一個月以后吐出絲來,做成繭,把自己包起來。人們把繭放在熱水里煮,找到絲的頭,抽出來。人們用這些絲來制成絲綢或者各種絹,最后就可以做成美麗的衣服了。

全部課源
頂部